西西海哥x梁海光:六年,我们为什么选择一直相信?
2025-09-20
50
图片

写在前面的话


在公益这条路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
“我的一点捐款,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公益机构那么多,该如何选择?”
“除了捐钱,我还能做什么?”

2019年,西西和海哥——健笔勤书社的发起人,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他们通过书法义卖支持公益,并选择了成为满天星公益的月捐人。

六年来,他们不仅持续捐赠,更深度参与项目评审、实地探访和为机构劝募,成为满天星公益成长路上温暖的同行者。

今天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其实是“海光和他的朋友们” 系列对谈的开始。最开始我只是想:找熟悉的星友聊聊天,把他们的故事好好记下来,分享给更多人。和西西、海哥约定的对谈,从晚上9点开始,原本计划 30 分钟左右,可聊着聊着就收不住了 —— 从最初怎么选公益机构,到春节义卖的温暖细节,再到阅读对孩子的意义,话题越聊越深,时间不知不觉滑到了两个小时,成了一场意料之外的长谈。

因为内容实在太真实、太有共鸣,所以我没做太多删减,基本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对话内容它不像是一次采访,更像几位老朋友之间的一场坦诚交流,有关公益,却又不只是公益。

希望这份“完整版”的记录,也能带你走进那片“真”与“善”的共鸣之地也希望他们的经历,能帮你解开心里那些关于“公益” 的小疑问。




访谈开场:缘起与初心


梁海光:我印象中我们是 2019 年下半年开始结缘的,想问问当时是什么契机让你们决定以月捐人的身份持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又为什么会想到选择月捐这种方式呢?


海哥这是个好问题。最初我们想找一家公益组织,把大家的爱心传递出去。因为西西的健笔勤书社每年有很多来自全国的朋友一起学习书法,到了年底,写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和西西就想,让学过书法的人用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写春联,既能送给亲友,也能拿去义卖,把义卖所得汇集起来投入公益项目。


不过后来发现大家书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春联质量,最终决定由健笔勤书社的核心成员和书社的几位长期练习的助教师姐来完成义卖春联的书写。每年春节义卖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春联主题,另一个是作品主题,作品主题会包含卡纸、年历等创新型作品,都蕴含着新年祝福。这个义卖活动从 2019 年开始,中间因疫情停过一年,之后一直坚持到现在。

健笔勤书社春联义卖所得,按月捐赠给满天星公益

梁海光:那你们当时是怎么了解到满天星公益的?我记得你之前提过是张潇雨老师推荐的,对吗?


海哥没错。其实在关注满天星公益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年公益义卖,第一年支持的是一个给小朋友做眼部检查和手术的公益项目。但那个项目只给了我们一张电子证书,之后就没有任何更新,我们完全不知道善款用在了哪里,资助了多少孩子,那种感觉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第二年我们就决定更换公益合作机构。


当时我们列了几个选择公益机构的条件:第一,机构要有定期更新,能看到机构实实在在在做事;第二,财务要公开透明,知道善款的去向;第三,虽然具体细节记不太清了,但核心是要靠谱。刚好那时候某全国知名的公益项目出了问题,让我们对公益机构的选择更加谨慎,毕竟大家的善意不能随便投入。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张潇雨老师对满天星公益的推荐,点进去了解后发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和西西都是阅读的受益者,也坚信阅读能改变乡村孩子命运” 。而且从公开信息能感受到满天星公益团队一直在兢兢业业做事,这份真诚打动了我们,所以 2019 年春节义卖就选择了支持满天星公益


2019年张潇雨老师的微博推荐


2019 年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特殊的年份,我结束了五年多的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然后结束了自己的那一段人生历程。到 2020 11,我们和你在北京见了第一面。成为满天星公益的月捐人后,你们很快和我们建立了紧密联系,让我们不觉得自己是漂浮在外太空的星星,而是有组织、有同伴的,这种归属感特别好。


2019年11月13日北京星友聚会


至于为什么选择月捐,我觉得月捐和一次性捐赠不一样。一次性捐赠可能像去寺庙捐钱,更多是求个心安;但月捐代表着和公益项目深度绑定的开始,就像腾讯视频、网易云音乐的月度订阅,公益组织每月要持续提供价值,而月捐人也需要持续投入热情。对我们来说,月捐能让我们和满天星公益建立长期联系,了解公益的真实进展,这也是我们想长期做公益的初衷。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一次性捐赠,只是月捐更符合我们对公益深度参与的需求。


梁海光:其实你说的深度绑定” 和 归属感,正是我们设计月捐体系时最核心的目标。我们不想让捐赠人和机构只是 钱货两清” 的关系,而是希望大家能一起陪伴项目成长,就像你说的,知道自己不是 孤独的星星,而是有一群同行者,这种感觉特别重要。


长期信任:真实、真诚、真心


梁海光:中国的公益组织其实不少,你们最初因为张潇雨老师的推荐选择满天星公益很正常,但之后六年一直坚持支持我们,中间有没有什么事或瞬间,让你们觉得满天星公益值得长期信任?


海哥其实我们不会因为一个陌生人的推荐就无条件信任,哪怕是张潇雨老师。真正打动我们的,是满天星公益”—— 真实、真诚、真心。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 是最难得的品质。有社会阅历的人很容易分辨出机构是否在 耍小聪明,如果一个公益组织不是用真心做事,很容易被看出来。和满天星公益接触这么多年,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份,让人忍不住想靠近、想贡献力量,不想分开。


另外,满天星公益不是大机构,没有复杂的层级,管理运营极度扁平化。我们想和核心团队建立联系很容易,不用层层转接。这种扁平化的好处是,团队的任何懈怠我们都能感受到,但反过来,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之前我们还支持过另一个公益项目,一开始觉得项目不错,也推荐朋友支持,但只支持了一年就停了。原因是我们感觉不到和这个项目的连接,就像他们在关门,把月捐人往外推。我们不需要和创始人 追星,但想了解项目内部的运作、善款的使用,而他们无法满足我们对 更新”“透明” 的基本要求,所以就结束了支持。对比之下,满天星公益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让我们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善意发挥了作用。


西西:对,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图什么,就是想看到真实的反馈。满天星公益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支持是有意义的,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连接。


梁海光:听到你们这么说,我特别触动。其实透明”  连接” 一直是我们在坚持做的事,很多公益机构出问题,就是把捐赠人隔绝在外,但我们始终觉得,大家捐的不只是钱,还有信任,所以必须让大家看到善款的去向,感受到自己和项目的关联,这不是 额外服务,而是应该做的事。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月捐人其实也是我们的监督者 —— 当有了成千上万双像你们这样关注项目、在意善款去向的眼睛,我们想做事都不敢。这种来自捐赠人的监督力,反而让我们更谨慎、更扎实地做事,毕竟每一份信任都不能辜负。


春节义卖:温暖的“多赢” 范式


梁海光:健笔勤书社的春节义卖和满天星公益合作也有六年多了,在我看来,策划义卖、结合公益其实挺耗费精力的,而且没有直接收益,你们有没有想过放弃?或者有没有遇到过朋友的质疑,比如觉得你们挂羊头卖狗肉


西西:完全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收到过不好的反馈,整个过程都是温暖的。一开始做义卖,我就跟海哥说,希望大家学书法不只是花钱学个爱好、发朋友圈炫耀,而是能把书法用起来,创造价值、传递温暖。所以我们想到了义卖,把大家的书法作品变成爱心善款,支持公益。


这个过程里,我们自己也在成长,每年都会创新义卖作品形式;买作品的人能收到带着祝福的书法作品,还能参与公益;同时又让更多人了解了满天星公益,是一举多得的事。而且我们不计较义卖金额,卖多少捐多少,没有压力也没有预设,事情本身很纯粹,所以一直想做下去。


健笔勤书社春联义卖作品


海哥我觉得这个义卖其实是支持公益的好范式,所有参与方都能受益。学书法的人通过作品传递爱心,买作品的人收获祝福和公益参与感,公益组织得到支持,乡村孩子能有更多阅读机会,这种多方共赢的模式让公益变得很有生命力。


梁海光:你们说的多方共赢” 太精准了!这个义卖不只是 捐钱,还把书法文化、新年祝福和公益初心结合起来,每个参与的人都能得到价值感,而且你们每年还会创新作品形式,这份用心让我特别佩服,也让这个活动能一直保持活力。


公益代言人:无压力的“善意通道”


梁海光:这几年我们还经常邀请你们做月捐大使、久久公益节的劝募大使,会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有点累?而且现在公益行业负面事件不少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朋友对公益的质疑?


西西:完全没觉得累,其实我们没做什么,就是转发一下公益信息,很简单的事。看到有朋友跟着我们一起捐赠,就觉得很满足,像随手给花浇水” 一样自然。


至于质疑,我们身边的朋友没有过。我觉得是因为大家信任我们,而我们信任满天星公益,这种信任是传递的。我们不会刻意去解释公益的可靠性,而是用真实的连接和反馈让大家感受到—— 比如分享满天星公益的项目进展、乡村孩子的阅读故事,大家自然会相信我们的选择。


海哥我们不把久久公益节看作劝募,而是把它当成一个 善意通道。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需要一个靠谱的机会释放。我们做的就是告诉大家 有这样一个可靠的公益项目,如果你想传递善意,可以通过这里。这种心态下,我们不会有 求着别人做公益” 的压力,反而觉得是在帮大家实现善意。


梁海光:善意通道” 这个比喻太好,一下子就化解了 劝募” 的尴尬。其实我们做久久公益节,也不是想 逼大家捐钱,就是想搭建一个靠谱的平台,让有善意的人能找到出口。而且你们转发时的真诚特别打动人,很多朋友都是因为信任你们,才愿意了解满天星公益,真的特别感谢。


久久公益节期间,每位公益代言人的“一起捐”在活动期间筹得200笔≥1元的捐赠,都能够助力项目获得腾讯公益提供的激励金,扫码支持,和海哥与西西共建乡村图书馆


难忘经历:项目探访的“真实触动”


梁海光:这六年你们参与了很多活动,比如来广东项目地探访、北京的城市星友聚会,还有星囊派发活动等,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


西西:最难忘的是2020年12月那次去广东的项目探访,我们和乡村孩子互动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当时录的视频我也一直保存着。那种体验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孩子们的笑容、和他们的对话,都特别珍贵。现在因为孩子还小,没太多时间去项目地,但等孩子大一点,我们想带他一起去,让他也感受一下。


西西和海哥参与项目地探访活动


梁海光:我自己每年都会带两个孩子去项目地,看着他们和乡村孩子互动,对社会” 和 公益” 的理解慢慢加深


西西:而且我发现,去过项目地的孩子,比如你家儿子宸浩,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自主性、创造力也更强。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乡村孩子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拥有的资源有多宝贵,会更主动地去利用这些资源。相比之下,有些没接触过不同生活的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有多幸运,容易沉浸在负面情绪里。


海哥城市里的孩子很容易生活在信息茧房” 里,觉得全世界都和自己的生活一样。只有亲身走进乡村,看到乡村孩子的阅读环境、学习条件,他们才会有反思、有理解、有慈悲心,这种真实体验比任何 概念灌输” 都有用。


梁海光:太有共鸣了!宸浩这几年跟着去项目地,变化特别明显,以前总觉得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现在同理心和自信心都增强了很多这种真实的体验,比说一百句要珍惜” 都管用,也让我更坚定要多组织捐赠人探访,让大家看到最真实的项目场景。


阅读的重要性:
对抗“信息损耗” 与 “熵增”


梁海光:现在乡村孩子也面临很多诱惑,比如刷短视频、玩游戏,这对我们的阅读推广是很大挑战。你们怎么看阅读对孩子的意义?


西西:我现在特别担心低龄孩子刷短视频的问题,有时候看到 5 岁的孩子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真的觉得 毛骨悚然。他们有那么好的大脑,本该接触绘本、故事、纪录片,却被碎片化的短视频占据。而且很多青少年课余时间都在玩游戏,真正阅读的时间太少了。


我自己是阅读的受益者,从小读了很多书,不管是经典还是杂书,都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阅读能滋养身心,甚至改变人生轨迹。如果大人们都不坚持倡导阅读,任由孩子沉迷电子产品,那真的太可怕了。满天星公益坚持给乡村孩子提供阅读支持,太有必要了。


海哥从专业角度看,我本科是通信工程,知道信息损耗率” 这个概念。现在的电子产品、短视频、AI 总结,虽然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但信息损耗特别大 —— 最关键的 自我思辨” 和 发散联想” 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丢失。AI 和短视频给你的是 确定的答案,会让人产生依赖,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其实是在对抗熵增,让孩子保持专注、深入钻研、独立思辨的能力,而不是变成 需要刺激性内容才能满足” 的人。现在很多孩子觉得生活无趣,就是因为习惯了 伸手要答案,失去了探索的乐趣,这其实很危险。


梁海光:嗯,现在孩子习惯了短视频的即时快乐,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但阅读的价值恰恰在 ” 里 —— 慢慢读、慢慢想,才能培养思辨能力。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因为阅读相对个人一些,很难短时间内进行互动和反馈所以觉得阅读不好玩。所以我们也在想办法让阅读变得好玩,让孩子觉得阅读其实也可以很有趣。


海哥其实不一定要做比游戏更好玩” 的阅读活动,因为游戏的吸引力本质上是 即时反馈。我们可以顺着这个趋势,比如做阅读直播 —— 找一个 知心姐姐” 或 阅读大使,定期和乡村孩子连线,让他们分享读过的书、写的文字,甚至只是聊聊天。这样既有即时反馈,又能传递阅读的乐趣。


西西:我们现在做亲子活动,和 7-11 岁的孩子聊天时发现,孩子特别需要 全然的关注。如果有更多有耐心、有爱心的成年人,能通过直播或线上互动,给乡村孩子这种关注,陪他们聊阅读,说不定能打动他们。


梁海光:阅读直播这个想法很有意思。现在乡村孩子也经常看直播,如果能有他们信任的人,比如你们这样去过项目地的捐赠人,或者熟悉的老师陪他们聊书,说不定真能吸引他们。我们之后也许可以小范围试试,先找几个项目地的孩子连线,看看效果。


项目认可:
星囊与图书馆的“细微价值”


梁海光:你们对满天星公益的项目应该很了解,比如小学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流动书箱,还参与过星囊派发,有没有哪个项目的成果或设计,让你们觉得我们的支持很有价值


海哥星囊的设计就很好,虽然我认为阅读存折” 部分还有优化空间,但整体思路特别棒 —— 让孩子通过交换星囊里的书,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能建立连接。


西西:从孩子的角度看,收到星囊就像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会对世界产生美好的期待,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很珍贵。


星囊里有什么,海哥与西西的开箱介绍


海哥而且星囊是轻量化” 项目,虽然不像图书馆那样能提供长期阅读空间,但 有总比没有好。我们去探访过小学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看到孩子们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样子,就知道这些空间有多重要。流动书箱也能解决部分乡村孩子 无书可读” 的问题,每种项目都有它的必要性。从评审角度说,满天星公益的项目不是拍脑袋” 设计的,会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学校没固定图书馆,就做流动书箱;知道孩子喜欢新鲜事物,就设计星囊,这种 因地制宜” 的思路很扎实。


西西:每次去项目地,看到孩子们拿到书时的开心,就觉得我们的支持没白费。哪怕只是一本小小的绘本,也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阅读的种子


梁海光:特别欣慰你们能看到这些细节。其实我们做项目最怕自说自话,所以会花很多时间调研需求,比如星囊的 阅读存折,就是发现孩子需要正向激励才加的,现在看来有优化空间,之后也会根据反馈调整。你们看到的孩子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评审委员会:
深度参与的“信任与责任”


梁海光:海哥,你从普通捐赠人变成项目评审委员会成员,当时接受这个任务是怎么考虑的?参加了几次评审会,有没有觉得只是走流程?我们成立评审委员会,就是想引入外部视角,避免项目组 当局者迷,但也担心会不会让你们觉得 没实权,只是走过场,所以特别想听听你的真实感受。


海哥我把评审委员会这个角色看得很重,这是疫情后我唯一承担的社会角色。一开始接受,是因为想更深入地了解满天星公益 —— 不只是知道善款去向,而是想知道机构内部在做什么,除了月捐,我们还能提供什么支持,不管是我的社会经验还是个人视角,都想贡献出来。


海哥作为项目评审委员会成员参与评审会


我说话不多,是因为想先倾听—— 听项目同事、长期参与者的反馈,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判断。但我的参与度很高,每一个项目我都会 设身处地” 地思考,从最开始的 旁观者,到后来主动和大家对话,甚至在项目开发阶段就参与讨论。


而且评审绝对不是走流程。项目组是 局内人,可能会有情感投射,引入外部评审能提供更客观的视角,帮项目组 校正方向。我们不是 走过场,而是真的在为项目质量把关,哪怕是几万块的小项目,大家也会认真讨论和决策。这不是 钱的事,而是对公益专业度的追求。


 满天星公益的成长:
真实链接与“小而美”


梁海光:作为六年的支持者和见证者,你们觉得满天星公益这几年有没有一些进步或成长?


海哥最直观的是人员更稳定了,尤其是中层团队,这对机构发展很重要。另外,项目拓展的范围更大了,2020 年把 行业支持” 作为战略方向后,能感受到满天星公益的影响力在扩大。线下活动也越来越成熟,不管是项目地探访还是城市星友聚会,都能让捐赠人和项目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西西:满天星公益的内容输出也一直很好,尤其是你(梁海光)的写作,很真实、有洞察力,不是为了打造 IP”,而是真的想和大家建立链接。作为创始人,你愿意通过文字分享满天星公益的故事、传递公益的价值,能让更多人信任这个机构。


梁海光:其实我写作只是因为喜欢,就像你们喜欢书法一样,能通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满天星公益,觉得很有意义。之前也有人说我不务正业,花太多时间写东西,但我觉得公益不只是做项目,还要和大家建立情感连接,我的文字里有项目进展,也有我们的困惑,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满天星公益,而不是完美的公益机构


海哥就是这份真实” 特别难得。很多机构的创始人只会说 我们做得多好,但你会坦诚地分享困惑和挑战,这种坦诚反而会让大家更信任—— 因为大家知道,满天星公益是在认真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公益的“无我”:
力所能及的 “相互支持”


梁海光:你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兴趣爱好,业余时间参与公益,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们希望通过支持满天星公益,给社会带来哪些细微的改变?


海哥我从没想过要改变社会,就是力所能及地为一个 美好的事业” 尽一份力。公益事业有它的生命周期,不一定非要 百年大计,我们这群人能在这个时代一起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嘉奖。不需要用 社会因我而改变” 这种宏大叙事来说服自己,只要事情是美好的,就值得去做,就像看到一朵美的花,会忍不住叫别人来看一样简单。


西西:对我来说,支持公益是无我” 的 —— 我们和满天星公益结缘,认可你们的理念,就自然想支持,没有任何期待” 或 要求这就像走路时看到孩子摔倒,顺手扶一把,不需要想太多,只是 人与人应该相互支持” 的本能。许倬云老师说 人与人相爱,人与人相助,开个新天地,我们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做公益的,不追求 价值感,不寻求 感谢,只是 有能力就给,给多少算多少


在云南丽江,和孩子们开展阅读游园会活动


梁海光:你们说的无我” 特别贴切,这和我们做公益的初心很像 —— 不是 救世主,只是 同行者其实,们刚开始做公益的时候也难免会有救世主情结,觉得 要帮乡村孩子改变命运,但后来发现,我们只是 陪伴者,帮他们多一个选择和可能性。而且你们说的有能力就给,也给了我启发,公益不是 必须做多少,而是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种自然的状态更长久。


海哥对,不要扮演救世主,也不需要通过公益证明自己更好。如果只追求 公益带来的价值感,其实是内心匮乏的表现。我们做公益,就是 我有就给,很自然的状态。


西西:而且做公益的人需要心中有爱溢出来,如果自己内心匮乏,想通过公益索取什么,反而会有不满。满天星公益的团队一直在传递这种丰盈的爱,这很难得。


梁海光:其实我们团队也有匮乏” 的时候,比如项目不顺利、遇到质疑,会觉得委屈,但每次和你们这样的捐赠人交流,看到你们的真诚和理解,就又有了力量。所以不是我们单向付出,是我们互相支持,你们支持我们做项目,我们也在你们的陪伴下更坚定。


结语:勿以善小而不为


梁海光:最后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想补充的内容,想分享给看到这段访谈的人?


西西:我特别想感谢满天星公益的存在。对普通人来说,了解公益组织、接触公益团队其实有门槛的,但满天星公益让我们能走进公益的核心—— 和创始人对话、去项目地探访、参与评审,这种 真实的连接” 太难得的。因为认识满天星公益,我对公益更有信心,也知道自己有能力尽一份力,而不是 遥遥相望


海哥我想对两种人说句话。一种觉得我支持的钱不多,没必要做” 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重要的不是给多少,而是真心投入。当你和公益事业连接时,你的人生会变得不那么功利,多一份温暖。另一种觉得 我没能力做公益” 的人:同样是 勿以善小而不为,哪怕只是每月捐一点、关注项目进展,都是 打开自己” 的方式。公益和钱没关系,只和爱有关,当你真实投入时,会有一束光照进心里。


梁海光:你们说的真好,就像我们常说的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点。公益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事。


西西:就像《金刚经》里说的,佛陀乞食时会走遍每一家,不管贫富,因为他想给每个人布施的机会。哪怕是微小的善意,也值得被尊重、被实现,这才是公益的 大慈悲


梁海光:今天聊得特别开心,我也很有收获。期待未来有更多交流,也期待和你们一起,继续陪伴满天星公益走下去,让更多善意和阅读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海哥 & 西西:好的,谢谢海光,也谢谢满天星公益一直在坚持做这么有意义的事。


亲爱的朋友,我们也邀请你和西西、海哥一起,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投入真心,让温暖的光照进你的心里,也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阅读之路。

扫码点击左下角的“一起月捐”加入月捐,

和海哥与西西一起共建乡村图书馆